中国自从进入封建时代起,皇权就一直处于持续的加强中,无论是内阁制或者军机处都是这一大的历史趋势下的产物。
从隋朝起完成大一统的局面后,逐渐开始推行“三省六部制”,其核心就是为了通过强化丞相制度来辅佐皇权。而到了两宋时期,丞相制度被更加的完善和发展。
(资料图片)
底层草莽出身的朱元璋被人视为权力的野兽,在他建立大明王朝后,认为原先的丞相制度已经危及到了皇权。因此,朱元璋手起刀落的解决了丞相胡惟庸,还顺带废除了延续数百年的丞相制度,将权力下放到了六部。
但是,面对每天堆积如山的政务,朱元璋越来越难以为继。但自己刚刚废除了丞相制度,无论如何不能自食其言。到了朱棣即位以后,他终于下定决心做出改变。
1402年,朱棣在召见黄淮时询之以国事,探讨如何能在名义上不恢复丞相制,但在实际上有人分担政务。黄淮根据靖难之役后的大明政局,基本向朱皇帝阐述了内阁制的雏形,获得了朱棣的首肯。
之后,黄淮成了明朝内阁的第一任首辅大臣,协助皇帝进行军政事务的决策。以此为标志,内阁制正式确立,并一直被后世沿用,直到了清雍正初期。
雍正上台后,他早已领教了“九子夺嫡”的残酷性,认识到加强集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。因而,他从内心深处非常抵触之前的议政王会议,甚至于对内阁他都没有好感。
在雍正七年时,面对西北地区的民族和疆域问题,雍正帝连续用兵平叛。因为日常的军情和事务非常紧迫,而内阁的兵部和户部在相互署理时,缺乏有效的配合,显得非常慌乱,效率低下。而且,还发生过泄露军情和机密的现象。
雍正决心做出及时改革和调整,决定在养心殿外的宗龙门,专门设立一个在特殊时期负责军事的临时机构。强调,军机处在设立之初只是一个临时性机构。
这个临时的军事机构,其参与人员没有明确的官衔和品级要求,而且也都是在原本职位的基础上兼职。
在战争结束后,雍正发现这个临时的机构办事效率特别高,有必要继续存在下去。雍正十年时,雍正将其改为了常设机构,还赐名“军机处”,成为全国的军事和政治核心。
乾隆时期,又进一步改组和重设了军机处,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,成为清朝政治权力的核心机构。
直到清末的1911年,军机处才被宣统皇帝正式撤销,结束了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。
内阁和军机处相比,前者更像一级行政机构,后者更像一个秘书班子。
为了加强中央集权,为了实现一言九鼎,对于封建帝王而言,自然是选择军机处而抛弃内阁,这就是二者最大的区别。
标签:
X 关闭
X 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