望果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藏族
望果节是藏族农民欢庆丰收的节日,日期随各地农事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公布。主要是在藏历的七、八月份,一般在青稞黄熟以后、开镰收割的前两三天举行,历时一至三天。“望果”是藏语译音,意为“绕地头转圈”。藏语“望”指农日,“果”即转圈的意思、“望果”节可译为“在田地边上转圈的日子”。
——
历史渊源
\"望果节\"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。据西藏有关文献资料记载:早在公元5世纪末,雅砻地区已经兴修水渠,开始使用木犁耕地,农业生产比较发达。这时,为了确保粮食丰收,藏王布德贡杰便向笨都都主请求赐以教旨,教主根据雍仲本教义,教农人绕田地转圈,求\"天\"保丰收,这就是\"望果\"。但这个时期,\"望果\"还不是一个正式的节日,而是开镰收割前的一种活动。
公元8世纪后期,西藏进入以宁玛派为代表的印度佛教兴盛时期,\"望果\"活动也带上了宁玛教派的色彩。公元14世纪时,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来到西藏,通过整顿西藏各教派,格鲁教成了西藏的主要教派,居统治地位。这时\"望果\"活动便渗进更多的格鲁派的色彩。后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,该节日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。
节日习俗
(一)节日游行
节日的第一天早晨,农民们手持麦穗围着农田转圈游行,最前边是由喇嘛和老农组成的仪仗队,高举佛像,背着经书,吹着佛号,感谢上天给人们带来了风调雨顺的好年成。
(二)文娱活动
转完麦田以后,要在广场上举行群众性文娱体育活动,其中有藏戏、歌舞、跑马、射箭、拔河等。这天,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充足的酒食,穿上最漂亮的衣服。青年男女在晚上围着篝火跳舞、对歌,直到深夜。
(三)岗堆特色
西藏山南贡嘎县岗堆镇的望果节,按习俗,望果节转田祭神的时候,每家出一人。村民们会从四面八方陆续来到村头寺庙旁的空地上跳舞。
(四)宗教仪式
转田的群众集中在寺庙前的香炉旁,这时“拉啦”(民间咒师)一般就已经开始在进行活动前的宗教仪式了。就要出发时,村民们按各村的排序开始转寺庙、煨桑(烧香)等,举行一系列的宗教仪式。转田的队伍前打头的一般是两个村姑打扮的“拉姆”(即仙女),以示天仙下凡同庆丰收。妇女们没有带酒碗的习惯,这时她们只好以手当碗捧酒喝,这也是西藏酒文化中一个有趣的现象。
(五)转田祭神
转田祭神队伍出发,人们摇动着手中的彩箭(用于招来吉祥,祈望福运降临),像一条游动的长龙向村外走去。人们一边走一边不停地停下来高呼:“恰古修……央古修……”(即招财引福的意思)。转田是围绕全村田园转上一圈,转到每一块农田前都要煨桑烧香,举行祭祀活动。祭完神后,能歌善舞的妇女们总是要高歌起舞,这也是祭神活动的内容之一,表达与神同乐的感情。
(六)祭祀仪式
按传统习俗,转田队伍每到一个乡神殿或山神殿前都要举行祭祀仪式按习俗,这时凡是转田队伍经过的人家,都要有一人在屋顶上迎接,其意也是迎接福气。最后,队伍回到出发地,村头寺庙旁,举行最后的宗教仪式。彼时鼓乐齐鸣,糌粑飞扬,在无比欢快的气氛中,为期一天的望果节才圆满地落下了帷幕。
节日特色
(一)节日舞蹈
伴随着激烈的鼓声,一位头戴画有星辰的蓝色藏戏面具、身着五彩藏袍的老者首先登场亮相。他肩上斜挎铜铃和宝剑,手持缠白色哈达被称为“达达”的神杖,踩踏着鼓乐节奏向场院中心舞来。这位崇高的神灵代言人站定位置后便开始挥动神杖,承担起指挥娱神舞蹈的职责。在老者的一个手势之下,四周早已待命即舞的8名鼓手,便大步流星地向场地中心疾鼓而来。
日喀则《大鼓舞》首先以热烈的圆圈舞队形,来呈现人们和谐而稳定的生活情景。转而在大鼓的快板节奏下,表现好男儿搏击沙场、英勇抗敌,直至凯旋归来的征战过程。接下来便进入了一段抒情的慢板,顷刻间竟又文静得好似闺房绣娘。随着神杖“达达”的摇动,鼓手们的舞步也在悠扬的鼓乐声中转入了表现技艺精湛、仪态万方的“四人小场子”表演,再次回复到人们对和平家园的赞美与向往之中。
(二)节日气氛
望果节是西藏农村最热闹的节日之一。这天人们会穿上古代武士的服装,请出了吉祥的神灵开始了在本村土地上的绕行,农民们世世代代以这种古老的方式祈求神灵保佑,粮食丰收。全村老少汇集村头,献上一杯浓香的青稞酒,迎接转田地的勇士凯旋归来。
最初的“望果”活动是一种祭祀神灵以祈祷丰收的仪式。后逐渐增加诸如赛马、射箭、歌舞、藏戏等民间活动。辛勤了一年的农人们都希望在节日里玩个痛快,他们跑马射箭、彻夜狂欢。在歌与舞的旋律中尽情享受节日的快乐。
(转自微信公众号:民俗学论坛)
(声明:本公众号转载其他媒体内容,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,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。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,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。)
标签:
X 关闭
X 关闭